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贯穿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人才就业等关键领域,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分析了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阐明了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对新时代要构建什么样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明确回答。《总体方案》是破除“五唯”,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行动纲领和施工蓝图,也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学习《总体方案》,有这样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教育评价上落实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体方案》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怎么管教育,怎么抓教育?教育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抓手。《总体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和评价办法,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破“五唯”的领导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班子形成共识:破“五唯”必须紧紧依靠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强化党委的责任意识。学校党委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破“五唯”的政策要求,将其上升到事关大学办学方向的政治高度,切实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宣传引导、督促落实,进一步营造教育评价改革良好氛围。
第二,回归教育的本质功能,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立德树人”即为立德和树人。“立德”是指树立德业,“树人”是指培养人才。从基本内涵看,“立德树人”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德才兼备”这一人才质量与规格。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总体方案》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原则。“四个评价”是科学评价观的具体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突出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发展与综合发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致力培养有才华、有品格、有担当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第三,适应教育的发展阶段,在教育评价上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是一种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比较公认的指标,一是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产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而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取决于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健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是克服“唯文凭论”“唯论文论”“唯帽子论”的出发点,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国人民大学积极落实中央破“五唯”的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清理人事管理制度中“唯”的事项,努力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机制,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综合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
第四,强化教育的服务导向,在教育评价上引导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面向和解决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社会需求逻辑,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双一流”建设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党和政府决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2018年起,学校在科研为主型教师岗位序列下,试点设置智库科研岗,并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智库科研岗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实施细则》,将智库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允许教师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中将智库成果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提高了全校教师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