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效验表征
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水平主要看成效。《行动计划》提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既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总体目标,也是检验《行动计划》执行成效的效验表征。
(一)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更加完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处于“点题”到“破题”的进程中,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完整的问题长期存在。随着职教20条的出台和实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重要制度与模式呼之欲出。因此,能否构建起支撑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是《行动计划》执行成效的基本线。检验这一成效,至少应有两条标线,一是纵向形成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自下而上无缝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地位上升的通道畅通;二是横向打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教育间的横向融通,学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学习成果间能够相互认定、积累与转换。
(二)充满活力、相互支撑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
制度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架构,具有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制度体系是检验《行动计划》效度的重要内容。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统领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落实监督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职业教育的法制化水平大幅提高。在制度层面,促进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条件和制度保障基本完善,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三)程序规范、动态更新的标准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
标准化建设是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显性表征,包括标准建设的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仍有空白点,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落实机制仍是《行动计划》执行期的工作重点。在机制上,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实施、监督机制基本健全,国家、地方、行业层面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衔接有序,职业教育标准化水平整体提高。在建设上,标准制定程序规范,行业组织、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标准质量不断提升。在标准执行上,各地结合实际出台高于国家层面标准的地方标准,职业学校执行标准的意识普遍增强,标准先行、质量为先成为职业教育治理共识。
(四)投入多元、保障有力的办学条件更加充足
办学投入和办学条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物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办学基本条件不达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就无从谈起。一方面,要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多方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实现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实现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标扩面,形成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另一方面,要经过不断努力,实现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管理水平总体规范、培养质量整体提高,加快补齐高职扩招稀释的职业教育资源,持续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五)多元参与、导向明确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
评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硬一仗”。受到自身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影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评价还存在着过度关注结果质量、强化模仿和趋同、依赖外部问责、依赖政府定量等不足。科学审视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基本形成;另一方面评价内容呈现特色化,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成为职业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学校提出的硬核要求。落实好《行动计划》,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省级政府的统筹推进和学校的主动作为。在推进机制上,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分工。在组织实施上,加强过程管理,及时通报执行情况,传递工作压力。在结果应用上,加强督查督导,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各地实施成效作为国家新一轮重大改革试点项目遴选的重要依据。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更加凸显,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不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3期)
来源: 高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