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教改资讯

王扬南: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沿革、作用与实施

正值两会刚刚结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战线斗志昂扬开启新程之际,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进行的第七次重要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目录》系统总结了以往目录研制工作经验,同时适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契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理念,形成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一体化专业目录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梳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展脉络,深入全面把握其建设历程、价值主线,对落实执行《目录》,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 一、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建设伴随着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处在不断发展升级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外部适应性,以及适应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人的终身发展,即内部适应性,是贯穿专业目录修(制)订的主线。

1.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中等技术人才,参照他国模式,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等技术人才数量与质量都很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我国从苏联等国引进了一些技术装备,聘请了一些外国的高级技术人才,但急需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施工与安装、检测等中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人。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是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迫切要求。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五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家机关需要补充的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毕业的专门人才共约100万人;同时,中央工业、运输业、农业、林业等部门需要补充的熟练工人约为100万人。”中等专业教育随之得到大发展,1950—1965年,中等技术学校从500所增加到871所,学生从9.8万人上升到39.2万人。为了规范化管理,1963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统一的第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目录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以计划经济下的部门分工和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按照学科进行专业分类,共设置8科,包括348个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42个、农科25个、林科11个、医科12个、师范2个、财经35个、体育1个、艺术20个。专业的划分采取了宽窄并存的原则。1963年的专业目录,为规范当时中专校的专业设置,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2.1993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变化,专业设置提出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设置原则       

自《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颁布后,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新职业新岗位出现大量新需求。同时,中等专业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规模上,由1963年的865所发展到1992年2977所,招生数由1963年的约10万人发展到1992年的55万人,专业设置种类由1963年的300多种到1985年已有600多种,制订新的专业目录成为迫切之需。在此背景下,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修订发布《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含专业目录、专业简介、新旧专业名称对照表),设置9科、49类、518个专业,涉及工、农、林、医药卫生、财经、管理、政法、艺术和体育等科。此次目录修订的重要原则是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为了解决宽专业和行业缺少针对性的矛盾, 此次目录修订在部分宽口径专业下面设若干专门化举例。专门化是指在服务口径较宽的专业中,以同一学科基础和基本培养规格为前提,为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所确定的主修项目;实际是指同一个专业里的不同分支,以满足不同行业、地区对中专人才的不同要求。业务范围内反映了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列出了理论教学主要课程和实践教学主要项目,供编制教学计划时参考。1993年目录修订加强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对培养当时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3.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我国第一个适用于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第一次突出类型特点,打破按学科设置专业        

20世纪末,国家提出“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国家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一层次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界限逐步淡化。而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没有统一规划的专业目录,一个适用于高中阶段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亟待推出。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共设13个专业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门化方向,包括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大类。此次专业目录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为依据,按照专业范围以宽为主,宽窄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等原则,强调了与职业岗位对接,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性,专业覆盖了当时全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有力地指导了各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2000 年版的专业目录,是我国第一个适用于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它打破了职业教育按学科进行专业设置的传统,对于形成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4.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首个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鲜明体现特色,引导高职主动服务经济社会

“十五”期间,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急需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93.66万人,2000年年底达到141.85万人,2004年达到595.65万人。定位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直接地针对社会分工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与之相应要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相对接的专业结构。为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2004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共设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种专业(后陆续增至1170个)。这是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首个指导性专业目录。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并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专业名称采取了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体现了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2004年首个高职高专目录,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了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为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支撑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落实“五个对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职业变化更加紧密结合

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方向、规格、质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工程技术的进步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诞生了一批新职业、新岗位。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职学校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支撑产业建设,促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包括19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技能)方向。此次修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依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类划分,在内容上全面落实“五个对接”要求,在专业目录结构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列举了“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学习专业举例”,进一步构建了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2010年版目录体现了服务经济、对接产业,服务就业、对接职业,服务终身发展、关注继续学习,坚持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功能的鲜明特点,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6.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人才培养,建立高职专业目录与本科、中职专业目录的衔接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2015年,2004年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已使用了11年,这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产业发展以及新职业(群)涌现的新变化,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衔接体系改革的新要求,2015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此次修订研制工作组建了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挂帅的领导小组,修订综合组和由各行指委、教指委分工负责组建的专家组,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研了1 140多家企业、980多家学校(12700多个专业点),直接参与目录修订工作的行业、企业、院校等方面专家达2800多人,并经三次大规模征求意见,历时两年多完成。     

2015年高职目录设19个专业大类、99个类、748个专业。目录结构上,调整为“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方向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接续本科专业举例”,新增了“专业方向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等四项内容,明确了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的关系。专业划分上保持了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框架结构。专业大类总数没变,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专业类根据行业分类、国家重点产业、本科专业类三方面因素有所增加;专业数根据产业和岗位变化做了调整,重点增设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了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2015年高职目录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更鲜明,重点调整、增设了面向产业价值链中的中高端新专业与新方向;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更加突出,以产业、行业、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对高职目录的专业大类和专业类进行划分;创建了高职专业目录与本科专业目录、中职专业目录的衔接体系,旨在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次修订对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 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作用成效

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是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指导性文件,是职业学校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规划专业布局、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专业目录自实施以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专业目录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基础性文件,是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合理统筹专业布局和专业群建设的抓手,也是统筹资源推动各地优势专业协调发展,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重要支撑。与目录同步制订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既规定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也明确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权限和程序;既规范了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和要求,也规定了目录外专业审批和年度专业设置备案制度,为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灵活设置专业预留了空间。同时,办法还强调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地方专业建设的指导组织或机构、程序和办法,加强专业设置的监督与检查,确保了专业目录的顺利实施。根据相关要求,目前,全国多数职业院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邀请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或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进一步推动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2.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供给

专业目录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产业结构对各职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在职业学校教育可能提供的培养类型基础上,科学合理制订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进步需求,及时修订专业目录,是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环节,也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历次专业目录修订,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回应了产业需求,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等催生的新职业(岗位群)设置新专业;根据产业升级淘汰旧职业(岗位群),取消部分僵尸专业;根据原有职业(岗位群)的内涵变化,合并、拆分原有专业,或调整对应专业的名称、所设专业方向。专业目录普遍采用以产业、行业划分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划分原则,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目录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增加如“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证书举例”等内容,增强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强调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奠定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基础

职业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建成围绕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专业目录成为整个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上位标准。对接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核心要素,即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人才培养规格、续接专业等内容,教育部进一步组织研制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这些标准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涵盖了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到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构成了指导和规范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专业目录是贯穿整个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最关键的部分,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已经成为完善职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职业院校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重要基础。

4.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分类和专业划分,明确了专业名称、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就业方向等总体要求,是指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和成效。在加快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条件保障、实习实训等育人全过程,以统筹制(修)订专业目录为基础,全方位加强教学领域有关标准建设,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对接,进一步推动了专业、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尤其是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职业院校在示范校、“双高校”建设过程中,参照专业目录,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自身优势特色专业,优化设计专业(群)发展路径;围绕专业目录总体要求,主动对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调整院校专业设置及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并同步加强实训条件建设,配备合适的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全面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选择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

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类型、就业面向和规格要求,学生和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范围、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心仪的专业。尤其专业目录和简介中对学生继续学习和接续专业的指引,适应了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的要求,对帮助学生选择就读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用人单位而言,有了专业目录引导,更便于企业按图索骥,招聘到专业对口、层次合适的毕业生。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共开设了1000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的主要行业门类,对接了几千个职业岗位,每年输出近千万名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重要对象,也是我国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更是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 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实施

专业目录的实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新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和数字经济社会新变化,突出类型教育特点;探索以专业目录体系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有效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专业目录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全局性龙头作用,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1.优化升级,支撑国家发展战略

服务“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有效增强供需的适配性。一是加强政府统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专业设置统筹管理职责,做好专业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学校办学实际设置与调整专业,兼顾稳定性和前瞻性,坚持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灵活性和效益最佳等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二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教育与产业优化升级互动互适的发展规律,强基础,覆盖主要行业领域,确保专业设置稳定性;抓重点,加强区域专业设置统筹规划,优化职业院校重点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调整;促优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生产方式转变、新技术变革、新业态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升级专业设置,及时开设新专业及动态调整专业内涵;补缺口,为突破我国基础性、全局性产业发展人才有效供给的瓶颈,补齐人才结构和类型短板,加强相关产业领域急需专业的优先设置和紧缺人才的优先培养。

2.遵循规律,服务终身学习

把握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充分考虑中高本一体化培养、高职扩招、学校教育与培训等需求,体系化推进专业建设,拓展人口质量红利,促进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对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的变化,从中高本一体化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角度,不断优化中高本层次专业体系。根据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分和衔接,系统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二是根据分层衔接的培养目标,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中职专业对应初级技术技能相关岗位群,口径总体上宜以宽为主,灵活设置专业技能方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专科层次主要对应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和管理相关岗位群,聚焦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本科层次主要对应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和管理相关岗位群,重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三是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统筹设计专业名称、目标定位、专业面向、接续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适应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3.完善机制,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

以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落实职教20条“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的要求,推动政府职能由注重“办”向“管理与服务”转变。一是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共同参与研制的目录修订机制,配套修改完善专业目录设置管理办法,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二是健全专业跟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各级专业设置管理机构组织建设,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课程建设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作用,建立健全专业监测体系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三是突出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继续用好非国控专业备案管理、国控专业审批管理的办法,为学校合理、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供制度保障,整体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治理水平。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7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王扬南.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沿革、作用与实施,2021(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