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教改资讯

华中科技大学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之五

教育部简报〔2020〕第27期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为”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坚持育德铸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深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红色教育平台。持续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理论时习讲堂,构建“领航思想”“红色长河”“哲学论述”“实干本领”四个模块;组建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深入全校495个研究生党支部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在学中讲、在讲中学,充分发挥朋辈群体自我教育优势;持续开展“红色楷模”系列创建活动,以评促建,带动全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搭建典型示范平台,举办“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人生·事业·国家”讲坛、“弘德讲坛”等品牌活动,开展“知心导师”、研究生品德模范、三好研究生标兵等评选活动,挖掘德育资源,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人感染人。疫情期间,500余名医学研究生战斗在抗疫一线,用初心和使命书写了担当、钻研、奉献的医者精神。充分利用抗疫素材,持续打造“红色领航员”“研究生青马班”“品德模范评选”等思政品牌。搭建网络育人平台,适应新媒体时代新变化,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创作《青春献给祖国》《我们的新时代》《给祖国告白书》《华中大青年同心战疫》等作品,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积极打造网络思政工作品牌,传播正能量。

  坚持服务需求,扎根祖国大地,勇担时代责任。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搭建校企协同、校地协同育人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导师队伍,着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助力精准扶贫,先后选派23名优秀研究生到学校定点扶贫地区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团队长驻临翔区,开展金线莲培育种植、普洱茶熟茶加工工艺研究,为当地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指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团队33次前往临翔区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参与编制项目规划12项,助力乡镇发展。开展实践育人,实施研究生实践育人“百千万”工程,每年选派约100支实践队伍、千余名研究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并在返校后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宣讲,辐射研究生万余名。实施“深度中国行”项目,围绕“红色中国行”“弘德中国行”“创新中国行”“复兴中国行”四个子模块,组织研究生参观访问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企业,访问先进模范人物,开展理论服务、基层服务、志愿服务、科技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认识、增长本领。实施“喻竹计划”,与全国8个省份的15个地市签订协议,每年选派200余名研究生赴基层开展为期4—6周的实习实践。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发展,矢志追求卓越。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探索建立与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分层分类培养方案和学业评价体系。深化招生管理改革,根据不同院系和学科制定个性化招生宣传方案,建立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平台,发挥院系和导师在招生宣传中的积极作用,科学合理确定优质生源标准,着力提升生源质量;建立招生计划分配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博士“申请—考核”制。强化导师育人责任,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坚持政治标准、师德标准,明确导师职责,实行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教务管理工作和导师指导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研究生学业管理。加强高水平师资的培养与引进,促进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导师考核,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多维综合评价和结果导向,注重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突出对导师育人能力和成效的评价。

  坚持提升质量,练就扎实本领,勇攀创新高峰。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学科交叉,着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校在入学教育基础上,指导各院系结合各自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诚信月等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科教融合,健全基于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有机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团队、平台、项目为支撑,加强前沿课程建设,注重科研训练,不断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重视创新文化培育,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升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开展研究生科技学术月等活动,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科学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建立项目库、导师库和人才库,选拔优秀研究生和项目参加创新实践系列赛事,每年划拨200余万元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