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懿 宋健 |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文件的政策内涵、编制思路及实施要点
2023年9月,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基本文件落实情况自查工作,对各地各职业学校落实国家教学标准及管理制度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强化教学规范组织实施和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然而,各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如何准确对接标准,国家标准如何与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结合,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困惑。部分职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基本文件及其内涵要素和逻辑关系的认知混淆,对学校教学文件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教学标准“消化不良”,教学基本文件编制与日常教学实施“两张皮”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面临着教学周期滞后于技术迅速发展、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企业生产实践、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于行业人才需求等现实矛盾的制约。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职业学校教学文件体系构成与内涵,归纳研究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编制实施的普适性规律,探索相应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对于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构成与内涵
(一)教学文件体系及其逻辑关系
1.教学与教学文件。“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书·商书·说命》,其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定义是“教授与学习的过程”。教授与学习并非单纯的并存关系,唯有通过教师的教授活动,触发学生产生学习活动,并据以展开教授活动才能产生。狭义上的“教学”,可以理解为在课堂上的教授与学习活动。而广义上的“教学”,则可以包括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全部过程。“教学文件”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政策文件中并未有统一、权威的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教学文件”是在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投入教学条件等学校教学工作全部活动中涉及的相关文件和材料。
2.教学文件体系框架结构。按照1987年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高等学校教学文件体系通常由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三类制度组成。这一制度分类大致沿用至今。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类文件主要涉及专业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试及评价管理、实习实训管理、教材管理、技能竞赛管理、教学团队管理等;教学实践类文件主要涉及招生工作、学籍工作、学生奖惩、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毕业生等;教学研究类文件主要涉及教研活动、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三类制度分别从管理、实践、研究角度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了安排,这种业务划分方式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能通常具有一致性。
(二)教学基本文件及其演变历程
1.政策视角下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基本文件”一词完整的表述始见于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文件,是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后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上述教学管理要点列出的“教学基本文件”中,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为导向,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与相关领域的行动过程具有一致性。因此,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主要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构建。在国家已经发布实施的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三个专业管理办法中,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文件都有明确规定。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必须“进行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具备依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制定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要求,须具备“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以及“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文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需要“学校和专业基本情况、拟设置专业论证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相关教学文件等”。此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也规定,职业学校的设立除了要具备场所、设备、师资外,在教学层面还应当具有“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等”教学文件。由此可见,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应当至少包括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案。
2.专业设置论证报告。根据产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职业学校自主设置专业,需要依据拟设置专业的设置管理办法。纵观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2021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及时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论证报告的要求也从无到有并逐渐细化明确,对基层学校设置专业的导向也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向“市场管理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在专业上不断增强适应性的体现。在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和明确指引下,20年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更新超过70%。具体而言,即职业学校设置专业,从最初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学校举办的专业类范围和每年新增专业的数量、学校在核定范围内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过渡转变为现行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职业学校在充分开展就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等工作的基础上,完全自主申请设置专业。与此同时,与给予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相对应的,就是对专业设置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也从最初的无须提报,到应当至少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两部分,再到需要包括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特色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论证以及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等内容,要求更加明确、规则更加细致、程序更加科学,为解决培养滞后于需求的问题提供了制度性方案。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以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这两种表述,曾经同时共存于职业教育各类政策文件中。受之前学习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最初主要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统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及管理。这一时期涉及的主要文件是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及2009年印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上述两个文件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构成与课时安排做了初步规范。此后,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等一系列国家级职业教育引领性项目的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学习借鉴了西方国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开始出现于政策文件中并在“示范校”“骨干校”等项目的推动下逐渐被职业学校所接受。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代替“专业教学计划”,并提出“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职业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开展质量评价的规范性教学文件。
4.课程标准。在国家教育层面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首先起于基础教育领域,之后逐渐拓展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首先起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并仍处在两种概念并存和过渡的阶段。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仍然是现行有效的国家层面教学大纲,而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目前只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等1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2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与注重服务教师教学需要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作为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的规范性教学文件,更加明确学业质量要求,更加强调课程目标、改革理念和设计思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统一性、通用性更强等特点相比,职业教育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源、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越发具有局限性,而更加适合以各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形式,在保证基本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由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个性化的教案,因材施教、分类施教,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技能成才需求。
5.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方案”的简称,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在授课前,通过备课活动全面准确地掌握课程标准各项要求以及授课对象学习情况后,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预见性和策略性设计而形成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反馈五个要素。第一,教学对象分析是教案的起点,还包括对教学客体即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主体即学情的分析两部分。其中,教学内容取决于课程标准,而学情既取决于授课对象自身固有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特点,也取决于本次授课前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水平。通过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可以得出对本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预判。第二,教学目标设定是教案的关键,每一个教案的教学目标既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又是对教学对象分析的结果应用。设定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同时还应能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标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将会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第三,教学策略选择是教案的核心,包括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环境选择三部分。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孔德拉秋克认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由于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课程为主,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50%以上,因此更适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块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选择何种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由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来决定,同时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条件又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第四,教学过程安排是教案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四类教学要素在一定教学方法统筹下的相互作用,通常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使用等具体内容。第五,教学反思评价是教案的升华,通过总结教学实施中的得与失,对后续教案进行针对性提升。
二、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编制思路
(一)注重遵循三个规律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教学基本文件作为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其首要属性是教育属性,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任务,其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要以教育规律特别是职业教育规律为遵循。例如,以职业能力本位为主确定培养目标、以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开展教学过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以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调、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协调、学校发展与企业需求相协调、社会导向与终身学习相协调⑥等规律。因此,职业学校教学文件编制实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学组织实施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在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培育,将德育与技术技能培育融合统一。充分认识学情、深入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实现技术技能提升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相统一。
2.遵循行业产业发展规律要求。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教育类型,“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是其重要特征。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从全球范围来看,各行业产业正在加速进入一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一个智能制造业回归与再工业化的新时代。据达沃斯论坛预测,到2025年,8500万个简单重复性低技能劳动岗位将因数字化转型升级而被自动化的生产线和智能化的机器人取代,同时将产生智能生产系统工程师、机电一体化专家、生产数据分析、人机界面设计等9700万个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新职业新岗位。因此,职业学校教学文件编制实施要紧跟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升级,着力打造校企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扎根生产服务第一线,积极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技术攻关,加强与产业部门、科技部门的协同配合,把开展重大产业战略匹配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调研、岗位职业能力匹配调研作为编制实施的重要前提,把准数智时代人才培养定位,对接新职业、新岗位、新工艺需求,重塑教学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技能结构。
3.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在我国这样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走大规模引进路线,必须依靠独立自主培养。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要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二十年来,大量研究人员从人才结构层次理论、职业资格分类角度、政策文件解读视角对高技能人才内涵进行了研究。高技能人才作为在操作技能方面技艺高超,具有数字化职业综合素质、数字化行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操作中难题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成长过程具有基于年龄效应与终身学习的渐进式成长、基于外因诱导与内因驱动的生发式成长、基于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的建构式成长、基于师徒传承与岗位实践的经验式成长等规律。因此,职业学校教学文件编制实施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当采取以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主体的模式。校企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生产性中试车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内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岗位实践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制度相适应的师徒传承培养教育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培养等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实操、岗位实习、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1.忽视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教学文件容易陷入“培训化”误区。部分职业学校在教学文件编制实施时,片面重视产业发展规律对“岗”与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赛、证”的结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对应的岗位从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技能大赛赛项标准等,未经过教育教学转换直接照搬作为教学材料,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材料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的要求,把课堂教学简单地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拓展。
2.忽视行业产业发展要求,教学文件容易陷入“同质化”误区。部分职业学校行业特色不鲜明、产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合而不作,教学材料编制实施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不紧密、合作不持续,未能深入掌握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专业建设千校一面,课程建设用教材代替,教师授课照本宣科,未能将区域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双师”能力不强、较少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教学材料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配性较低,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
3.忽视高技能人才成长要求,教学文件容易陷入“普教化”误区。部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未能严格按照“三高三不变”的原则开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简单照搬普通本科教育教学文件的现象。部分高职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体现就业导向,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仍存在学科化倾向,“以赛促学”“以证验学”未能有效融入教学过程。部分中职学校参照普通高中教学文件,弱化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向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
(三)准确理解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标准类政策文件和相关管理制度,普适性是在其编制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此,“宏观”层次教学文件通常是纲领性、框架性的文件,是基本标准而非国内的最高标准,是各职业学校都应该达到的底线要求。
2.“中观”层次教学文件。主要是各地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和特点编制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例如,山东省发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广东省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江苏省发布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等。
3.“微观”层次教学文件。主要是职业学校在本校内使用的文件材料,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要求并进行个性化编制是其最大特点。“微观”层次教学文件因其不具有普适性,通常不能直接上升为更高级别的标准,而且通常无法直接迁移到其他职业学校使用。
三、教学基本文件实施要点探析
(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建议继续巩固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编制教学基本文件并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加强国家标准的体系化建设与动态更新,以标准和专业为抓手,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协同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协调联动。适应新发展需要,加快填补具有国际影响力标准、职业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标准、职业本科标准等领域国家层面标准空白,指导职业学校落实标准自主编制实施配套教学基本文件,更好地规范引领保障职教“出海”、职教长学制人才培养以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
2.建议做好宏观层面规划,将办学自主权更多下放给职业学校。指导职业学校主动服务强国战略、走出去战略,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一批适应当地产业需求的专业,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打造学校特色与专业优势,提升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层面的理念互鉴、课程互修、学制互融,进一步深化职普融通。在核心专业课程界定和建设上进一步放权,支持由1所该专业领域内拔尖水平的学校牵头,10—15所高水平学校、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系统性建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完整的引领性教学基本文件,带动提升国内该专业的课程建设质量、师资队伍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总之,要以有组织的教研推动有组织的教改,夯实“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等新基建建设,让有组织教改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力“马达”。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完善教学基本文件管理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推动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同时指导、监督、检查本地区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编制实施工作,根据国家发布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标准及专业目录,对中职专业和除国控专业以外的高职专科专业进行备案管理,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反馈通过招生计划分配调控本地区的专业布局结构。应建立教学基本文件抽查制度,定期开展本地区职业学校教学基本文件落实情况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应注重发挥各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交流、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各职业学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2.根据省域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专业。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分析本地区行业发展、产业规划与社会需求情况,建立健全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部门协同调控机制、专业集群发展机制、校地联动发展机制,开展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匹配情况调研分析,形成企业分布、岗位数量、岗位要求等产业端情况与学校设置、专业数量、培养规模等教育端情况的匹配清单,在此基础上建立省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以科学的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多样化发展。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根据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反馈调整专业设置的管理闭环,综合利用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第三方、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评价结果开展专业考核评估,调减和撤销办学条件弱、培养水平差、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限制增设专业布点多并且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加强国控专业设置管控与备案指导,根据教育和医学人才需求层次上移趋势,会同省级行业主管部门逐步压缩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三)职业学校层面
1.专业设置抓制订程序。职业学校制订专业设置论证报告应遵循教育部发布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设置程序的规定,通常包括“调研—专业设置论证—编制教学文件—教学文件论证—报备或报批”五个环节。首先,通过潜在生源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调研,摸清本区域内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进行专业设置论证,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师资实训条件基础、专业群建设规划,研判新增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确需新增专业,还应当编制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并经行业、企业、教学、课程专家再次联合论证教学文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后,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或报批。
2.培养方案抓标准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统领校内其他教学基本文件的核心材料,是国家各类教育教学标准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设计与安排上的集中体现。具体来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应符合新版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对于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的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应贯彻国家发布的中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应遵循新版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对于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设置的规定,并根据区域行业企业和专业自身特色选取安排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满足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相关要求。师资队伍应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心理健康教师、“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等相关要求。
3.教材管理抓机制建设。职业学校对本校教材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党组织)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因此,职业学校应成立学校教材工作管理机构(组织),健全本校教材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应建立“凡编必审”机制,组建教材审核工作机构,负责审核本校组织编写的所有教材,并审核本校参与教材编写人员的条件。应建立“凡选必审”机制,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并实行与所选教材有利益关系的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人员回避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选用教材,确保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选用统编教材,专业核心课程优先选用按学制周期及时修订后的最新版本国规或省规教材。
4.资源建设抓使用效能。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等项目,持续引导职业学校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原则,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交互应用与开放共享。特别是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能够被快捷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应更加强化已有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避免无效的重复建设,避免建设“评奖式”“参赛式”教学资源,重点建设对接合作企业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的特色教学资源。
5.实习管理抓安全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在校外进行且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其实习期间的身份仍是学校学生。因此,职业学校应当抓好实习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安全保障工作。首先,要抓好源头。实地考察实习单位,充分了解实习岗位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以及企业诚信情况和管理水平,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实习单位。其次,要抓好过程。加强校企沟通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在岗状态,进行实习任务动态监管和质量跟踪。最后,要抓好反馈。畅通学生、家长咨询政策和反映情况的渠道,根据反馈意见持续完善实习岗前培训制度、实习日常巡视制度、实习单位黑名单、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6.质量保障抓常规运行。教学既是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较为困难的工作。从教学系统来看,构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为此,职业学校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推动全员参与,建立教学质量“学校—系(院、部)”两级内部监控和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通过推门听课、教学巡查、教考分离、教学文件抽检、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方式对日常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毕业生培养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作者:邱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北京大学在读博士;宋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本文刊发在《教育与职业》杂志2023年23期。
来源:《教育与职业》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邱懿 宋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文件的政策内涵、编制思路及实施要点
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m1KclqalfhD_FTBiTQEd5g